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新闻 >财经

在重塑民族茶业荣耀征程中奋力开拓

发布时间:2017-07-04 09:32  来源:中国网   编辑:醉言  阅读量:17099   

本报记者唐园结黄朝武李传君李飞王小川

仲夏五月,西子湖畔。茶香氤氲,醉人心扉。

茶,如同精灵一般跳跃时区和空间,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世人所共同喜爱。“总有一些使命我们要肩负,总有一些美好我们要期待。”在现场茶人的殷羡目光中,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迄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茶业盛会——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演讲台,豪迈地向来自47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260多名外宾、国内各级茶叶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上千家经销商讲述“川茶故事”。

作为惟一一家登台发言的优秀地方茶企代表,川茶集团用它的精彩故事深深打动了与会者。博览会后,江西、陕西等产茶大省的茶界政商人士纷纷入川考察取经。

“川茶故事”究竟何以动人?为了寻求答案,记者来到川茶集团所在地天府宜宾,进园区、上茶山、看工厂,抵近观察一个创新型茶企的强劲嬗变,切身感受其在重塑民族茶业荣耀征程中奋力开拓的不渝精神。

聚识兴川茶联手探新路

曾经中国茶叶在世界上一枝独秀,近一个世纪以来却渐趋沉寂,而今重又蓄势勃发。在中国茶产业浩瀚星空中,川茶集团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晨星,承载着无限希望——从历史中走来,一路践行开拓,再现辉煌可期。

与丝绸、瓷器一样,茶叶一直是中国的国际名片。直至19世纪末,中国茶叶还几乎垄断着全球茶叶贸易。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民族茶业,发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中国作为茶叶发源国和产茶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16年,我国茶园面积达4300万亩,茶叶产量达240多万吨,均为世界第一,而年出口量却仅与产量只有30余万吨的斯里兰卡相当。

一盏川茶,浓缩着中国茶业的历史与现状。川蜀与茶结缘已久,种制茶史长达数千年,至今仍可寻见大量野生古茶树,树龄最高的已逾千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高山云雾、江河纵横,造就了川茶香浓久爽的不凡品质,历代文人墨客对川茶品质多有吟咏。而如宜宾早茶,更得天时地利,早至春节时即可上市,抢尽“鲜”机。

历史悠久、环境适宜,四川茶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极具竞争力。在茶马古道川藏道上,驼峰马背将这些“神奇的东方树叶”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西藏、南亚等地。

而近30余年,川茶却陷入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窘境,虽然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业产值均居全国三甲,但传统的中国十大名茶却无一花落四川,大部分优质茶品长时间沦为贴牌原料。

原因何在?发人深省。

在中国茶业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中国茶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而根本原因在于茶企业还不能闯市场打硬仗。

四川茶产业注册商标数过万,大大小小的茶叶品牌超过3万个,千家万户产茶、千企万厂做茶、千商万店卖茶,各自为战的产业格局下,茶企要想从“红海”中顺利突围,谈何容易。

出路何在?值得深思。

突破始于顶层。2013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川茶产业,提升川茶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像打造川酒品牌一样打造川茶。为加快川茶产业发展,王东明先后10次作出重要批示。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茶叶是一张清新的名片,茶品牌是生态环境最好的“代言人”。在川茶产业发展布局中,品牌战略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第一箭就正中“靶心”——四川省委农工委明确提出,鼓励茶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组建川茶集团,抱团发展,增强川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利好接踵而来。2014年初,四川省政府首次以“1号文件”形式聚焦川茶产业,提出到2020年建成千亿茶产业的战略部署,确立扶持优势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推动抱团发展的政策思路,并专门制订出台川茶品牌发展规划路线图。

政府“有形之手”拨云见日,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川内茶企开始寻求连横之策,时任四川省宜宾叙府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就是积极奔走者之一。

“只有集团化发展才能改变川茶多小散乱局面,才能真正将茶产业做强。”几年前,颜泽文就尝试与省内几家知名大型茶企重组,甚至不惜放弃控股权,终因观念分歧而未能如愿,但集团化发展的念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经过周密筹划和细致工作,2013年10月,川茶集团应运而生——四川叙府茶业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四川省国投公司和宜宾市国投公司注资入股,川内三大茶叶主产区的20余家茶叶龙头企业握手结盟,聚力打造四川茶企巨轮——川茶集团,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

3年过去,川茶集团迅速成长为拥有10余家控股子公司、年销售额超18亿元的巨轮,上演了一出茶企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共享红更多创新绿常在

川茶集团紧紧抓住共享与创新两大法宝,共享利益链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创新技术链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展现了舍我其谁的担当。

传统茶企一般循着“积累—扩大”的路径发展,承担重任的川茶集团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敢于突破传统,探索了一条聚合各方要素的新路子。

能不能铸一根利益链条,把茶农、合作社、专家团队和茶企串起来,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川茶集团敢想敢干,首先从产业链最前端的农户开始。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畔的邱场镇遍布茶山。2013年,镇上的金秋茶叶专业合作社与川茶集团共同建起了四川省首家农户参股的茶叶初制加工企业。

“公司与合作社互相参股,两定一返三包的利益共享机制有了运行平台。”川茶集团副总裁席阳红告诉记者,每年,川茶集团与农户以及农业主管部门共同确定鲜叶标准和收购价格,茶农销售鲜叶给合作社,加工厂则按协议二次返利给农户。种茶时,川茶集团包无偿社会化服务,收鲜叶环节则包不低于保护价收购,而且当市场价更高时,农民可以将茶叶卖给其他茶企以包收益。

利益链条打通,茶农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金秋合作社已实现所有茶农全覆盖,合作社理事长刘小进感受到“共享”理念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邱场镇白云村茶农郭洪海是利益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两年,郭洪海的3亩茶园每年鲜叶销售收入两万多元,返利分红也有800多元。川茶集团同样得益于利益共享机制,鲜叶标准化水平大幅上升,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品质稳定。

在川茶集团科技园区,记者看到掌握藏茶制作核心技术的姜建光,正与科研人员一道进行一项科研攻关。与一般企业立项付费“引智”不同,川茶集团采取以专家团队技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入股的形式,目的就是利益共享,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专家服务费照常支付,转化利润按股分成,科研风险和成本由公司承担,川茶集团以此机制与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

组建集团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集团化发展。为最大程度地整合产业资源,川茶集团与多家茶企合作成立生产经营公司,在保证持有不低于51%股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让渡股份,将竞争对手变成参股伙伴。

品牌的基础是品质。饮茶人看重品质,“是不是生态茶”“有没有打农药”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事非经历不知难,对茶企而言,从好生态到好原料再到好茶叶的过程,何止千难万难。

小散企业知难而止是常态,而川茶集团必须迎难而上——从选育种植品种开始,沿着全产业链逐个环节筛查,针对问题着力创新,扫除了一个个技术障碍。

传统老茶园茶树品种不纯、产量不高,怎么办?川茶集团从育种开始,引良种、建苗圃、送种苗,大力推广优质茶树。

低山茶区如何种出高品质茶?记者在川茶集团早茶基地看到了答案。一茬茬茶树整齐地盘绕山坡,雾灌喷管数米相间分布,水雾氤氲之中可见道道彩虹。“川茶集团在这个基地率先采用了早茶低山云雾灌溉系统。”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党委书记爨棕强介绍说,雾灌种茶不仅实现水肥一体化,而且通过改变光照波长、增加空气湿度、促进茶叶芳香物质合成,打破了低海拔种茶的条件限制。

四川绿茶长期给人留下“绿茶不绿、香茗不香”的印象,多被认为是产地不佳所致。而川茶集团偏不信邪,誓要为四川绿茶正名。

从初制阶段的鲜叶验收、摊放、杀青、做形,到精制阶段的筛分、风选、拣剔、提香,一芽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繁则需要24道工序。川茶集团专家团队四处采样,逐道工序做试验,最终摸索出“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即用“锅炒+微波”组合杀青和“热空气烘干+远红外提香”与传统绿茶加工工艺相结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今,川茶集团已与多所权威茶业科研院所结成技术创新联盟,先后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17项,获国家专利5项,开发出涵盖六大茶类的新茶品和丰富的衍生产品。

利益链共享聚资源,技术链创新提品质,川茶品牌化发展的根基铸牢了,一个由茶企领衔打造的省级大区域品牌呼之欲出。

发力双品牌成就千亿茶

品牌战略导向明确,茶企抱团共塑形象,川茶集团领衔挖掘天府茶文化,创新推出“6+X”品牌体系,四川茶产业探索出“天府龙芽+企业品牌”双品牌模式,向着千亿目标阔步挺进。

早在川茶集团组建之前,叙府茶业公司就先人一步抢注“天府龙芽”商标,设想打造一个能代表川茶的省级大区域品牌。但在当时,由于条件不成熟,这样的担当之举距离梦想相距尚远。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14年2月,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茶产业强省首要任务是大力培育产业品牌,统筹区域品牌建设、运营和保护,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

当年底,川茶集团领衔121家川茶企业抱团组建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区域品牌构建之四梁八柱一举竖立。2015年,川茶集团“天府龙芽”被确定为省级大区域品牌,面向全球发布。川茶品牌促进会成员企业可保留企业品牌并使用“天府龙芽”商标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发展模式浮出水面。双品牌战略以天府龙芽大品牌涵盖不同茶类、茶企,混合资本共同参与、共同经营、共创价值、共享效益,通过资产增值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助推川茶产业提质增效。

市场一端,川茶集团创新资本运作方式,以股权众筹方式顺势组建品牌川茶营销联盟企业——四川天府龙芽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优质市场渠道,构建覆盖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天府龙芽营销体系。

在成都双流机场,记者走进“天府龙芽”茶叶旗舰店,所见茶叶产品均以双品牌标注。“如此一来,可以最大程度维护‘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共享大区域品牌红利。”天府龙芽机场分公司总经理高远芳对记者说。

目前,天府龙芽品牌专卖店已在川内外布局200多家,在马来西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机构,拓展了蒙古、摩洛哥、格鲁吉亚等国外市场,并与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面向市场,以川茶集团为主力,四川茶企开始合力打造“天府龙芽”统一名片。川茶集团经过两年的市场调研,创新推出“天府龙芽6+X”品牌体系,覆盖公司6大茶类产品和若干茶叶周边产品。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大区域品牌及首个全茶类品牌,天府龙芽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大家过去对区域品牌的基本认识。

“雪山之水润天府,天府之气催龙芽”。川茶区域品牌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中找准了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愈发饱满,愈加受到市场喜爱。

2016年7月,天府龙芽被选定为世界G20财长及央行行长成都会议唯一指定用茶。今年5月,川茶集团参展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天府龙芽”展区斩获8亿元意向订单,海外订单突破亿元。一盒盒天府龙芽被放进购物车,消费者对川茶的认识正在一点点重建,品牌化战略催生川茶参与市场竞争千钧之力。

心向远方,步步为营。品牌战略助力,川茶巨轮马力全开,现正瞄着A股“茶叶第一股”全力冲刺;未来5年计划建设100万亩天府龙芽标准化核心基地,实现产值突破百亿元。

“龙头”抬起来,“龙身”舞起来。2016年,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三,川茶品牌跻身中国名茶第一方阵,向着千亿产业目标阔步挺进。

以企鉴产业扬帆好远航

川茶集团创新崛起为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正视现状、主动求变、迎难而上,重塑茶业强国荣耀,是每一个茶企的使命所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川茶集团诞生至今,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产业现状、遇到的发展困境等,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普遍性。而它所展现出的开拓之精神、创新之探索,激励着民族茶企奋进、启迪着中国茶人思索。

强产业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川茶集团组建之初衷,既是培育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劲经营主体之所需,也与四川省政府一系列兴茶强企政策密不可分。川茶集团发展过程中,以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各方资源;川茶品牌塑造过程中,四川茶企抱团树形象闯市场,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效应。中国茶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须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和手段,辅以政府在规划、财税、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实现政企、企地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全要素创新是引领茶产业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全要素创新是贯穿川茶集团发展始终的主线,也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难题的“金钥匙”。川茶集团以理念创新统领组织方式、生产技术、经营体制、联结机制、品牌打造等,为引领川茶产业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中国茶产业要参与白热化的国际市场竞争,惟有秉持创新之道——理念上要强化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之意识,服务和借力“一带一路”战略;要素上要大胆尝试,联合开展技术体系攻关,创设利于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品牌是参与竞争的关键。川茶集团把茶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立企之本,“双品牌战略”聚合一众茶企联手打造统一名片。纵观国内外茶业发展历程,凡竞争力强者,无不重视质量与品牌。质量过关,产业发展就有了底气;品牌过硬,产业发展就有了后劲。唯其如此,中国茶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地。

企业家精神是茶产业转型发展的滚滚动力。既有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创新的智慧和勇气——这是川茶集团所展现的企业家精神。中国茶产业巨轮前行的动力足不足,取决于有没有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茶人。只有营造出干事创业、奋力前行的环境,茶业企业家才会涌现,才能汇聚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从茶山走来,一路看一路听,记者感慨良多。川茶集团所体现出的助力产业的高度自觉、创新变革的无畏勇气、凝心聚力的责任担当,是留给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财富。

满载着希望,中国茶业扬帆远航的征程已开启,正如万千茶人心中坚守的那份执着与梦想——最好的茶一定出自中国,全世界都会爱上中国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