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新闻 >财经

联创互联4标的业绩达标存变脸风险

发布时间:2018-05-02 12: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牧晓  阅读量:10707   

长江商报消息 净利润增速3.5倍于营收增速,股东高管套现超13亿

□本报记者 魏度实习生 万少清

3年间,净利润暴增57.23倍,大规模并购让联创互联(300343.SZ)经营业绩出现神奇增长之时,也将面临着并购标的业绩变脸风险。

上月中旬,联创互联发布的重组标的业绩实现情况的公告显示,4家标的公司均顺利完成了业绩承诺。其中,三年前收购的3家标的均在承诺期内实现了业绩承诺。

标的公司如期完成承诺的业绩,让联创互联财报颇为亮丽,其净利润连年倍增,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在三年之间猛增了5.48倍。

不过,在业绩承诺期内,4家标的公司业绩达标均十分精准,去年合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42亿元,仅比承诺数多出2193.14万元。

联创互联原本是一家专业生产保温材料的传统企业,3年前开始借助大规模并购实现了向互联网营销行业转型。在上述并购中,均出现了超过10倍的溢价,由此使得公司商誉猛增至32.70亿元。

上月底,一大型投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称,标的资产均为踩点实现业绩承诺,存在故意为之之嫌,承诺期满,一旦业绩变脸,将出现较大规模的商誉减值,进而吞噬公司大部分利润。

营收与净利增速严重不匹配

联创互联再次向投资者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的同时,也迎来市场对其净利润高速增长的质疑。

根据公司披露的年报,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68亿元,较2016年的23.31亿元增长了18.73%。同期净利润达到3.72亿元,较2016年的2.01亿元增长了84.47%。数据显示,净利润的增速是营业收入增速的3.50倍,二者不相匹配。

去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24.05%,较2016年的22.02%微增了2.03个百分点,变化并不明显。

在收入结构上也无明显变化。去年,联创互联的主营业务构成中,互联网广告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3.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4.68%,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占比为15.32%。2016年,前述两大主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59亿元、2.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8.28%、11.72%。

在收入结构、毛利率等变动都不大的情况下,联创互联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差别如此之大令人意外。

其实,2015年以来,联创互联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之势。

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65亿元、2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5%、141.65%,同期净利润为0.31亿元、2.01亿元,同比增幅为382.97%、553.59%。

对比发现,2015年至2017年底,公司的资产总额由2014年的9.1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59.22亿元,3年间增长了5.48倍。同期,营业收入由8.33亿元增长至27.68亿元,增长了2.32倍。增长最迅猛的是净利润。2014年,公司的净利润只有638.03亿元,跌入上市以来的谷底。而到了2017年,净利润达到3.72亿元,短短3年间增长了3.66亿元,增幅高达57.23倍。如此高的增速,堪称神奇。

收购3公司溢价均超10倍

净利润高速增长的联创互联得益于大规模并购,即通常所说的“买来的利润”,如今,32.70亿元商誉悬顶,盈利能力能否持续尚是未知数。

联创互联的前身是联创股份,专注于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上市前三年的2009年至2011年,其净利润为1408.80万元、3253.01万元、5089.81万元,盈利能力稳定提升。上市之后,经营业绩不断下滑。

上市当年的2012年,其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净利润5089.81万元,同比增长-4.72%、6.91%。到2014年,其营业收入增长至8.33亿元,而净利润只有638.03万元,同比大降89.27%,跌入谷底。

从2015年开始,公司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切换。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间,联创互联斥资37亿元先后将4家公司纳入麾下,从而彻底进入数字营销领域。

具体为,2015年3月,耗资13.22亿元收购上海新合100%股权进入互联网广告营销领域。当年下半年,公司又出资17.3亿元收购上海激创和上海麟动两家互联网营销公司。2017年下半年,又以6.48亿元价格控股了数字营销服务商鏊投网络。

在上述收购过程中,标的资产均存在高溢价现象。收购之时,上海新合、上海激创、上海麟动评估值均较净资产溢价15倍、13.55倍、34.93倍。系列收购完成后,联创互联的商誉劲升至32.70亿元。

高溢价收购同时,交易对方也给出了高业绩承诺。具体为,上海新合在2015年—2017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亿元、1.3亿元、1.5亿元。上海激创在2015年至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7000万元、8750万元、10937.50万元。上海麟动在2015年至201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3400万元、5000万元、6250万元、7820万元。鏊投网络在2017年至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98亿元、1.23亿元、1.55亿元。

股东高管密集减持

承诺的业绩精准达标、股东及高管密集减持,联创互联收购标的业绩变脸风险上升。

截至目前,上海新合、上海激创的业绩承诺期已满,均实现了业绩承诺。上海麟动和鏊投网络的承诺期还没满,目前,期内也实现了业绩承诺。

不过,上述4标的实现的业绩承诺均十分精准,如上海新合,2015年至201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25亿元、1.38亿元、1.54亿元,合计为4.17亿元,仅比承诺的业绩多出3715.6万元。2017年,4家标的合计实现净利润4.42亿元,仅比承诺的净利润多2193.14万元。

精准达标之时,公司的股东实施了密集减持计划。

回溯公告,2016年10月下旬,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李洪国实施了大规模减持,其仅在10月27日、28日两天就减持了2544.56万股股票,占总股本的4.31%,套现超6.5亿元。

此后,公司的第二、三大股东齐海莹、周志刚也纷纷实施减持。仅在当年10月28日这天,二人合计减持了2146万股,套现约5.5亿元。

第四大股东邵秀英和齐海莹继续实施减持计划,公司董事、副总裁王璟也加入到减持队伍中。最近的一次是今年1月11日,邵秀英减持了162.34万股。

据长江商报记者初步计算,上述减持,共计套现13.02亿元。

上述减持股东中,齐海莹为公司董事、总裁,邵秀英为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经营业绩持续高增长,包括董事长李洪国在内的一众主要高管却齐刷刷进行减持,让市场心生疑虑,标的公司业绩是否会存在变脸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减持的高管中,齐海莹、王璟分别为被收购前上海新合的董事长、前任总经理及董事。目前,上海新合的业绩承诺期已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业绩,风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