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新闻 >焦点

搬出深山幸福路宽

发布时间:2017-05-07 04:52  来源:汇视网   编辑:张璠  阅读量:8280   

——易地扶贫搬迁的山西实践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然而,在我省的一些贫困地区,“水土”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太行、吕梁两大连片特困区。由于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这里的不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与贫困相依相伴。

穷则思变。1996年,我省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多年来,已有95.8万群众搬出山庄窝铺,融入现代文明。“十三五”期间,还有56万群众需要搬迁。如何让这些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持续发力,成立专门机构,层层压实责任,建立绿色通道,从雁北到晋南,从吕梁山脚到太行山麓,随着一处处移民安置点的开工建设,三晋大地奏响了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补齐小康短板的最强音。

循规划之图守红线之规

五月,绿染黄土高原。在兴县蔡家崖乡北坡村移民安置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搬运砖石,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搬迁户们说,看着规划安置效果图和一天天在变化的新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心里乐开了花。

科学制定“总作战图”,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前提。《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政策接连出台,针对性强,体现意志,彰显决心。

与此同时,各市县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出台方案、完善政策。忻州市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同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三化互动”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浑源县在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点时,将安置点选择在产业园、工业园、养殖园旁,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一年之前,阳高县鳌石乡乱石村宋义的安居梦,似乎还遥不可及。

老房“服役”40多年,历经几十年风雨冲刷,已是顶部开裂,与邻居家相邻的山墙几近坍塌,一到雨天就得到处找地方住。

乱石村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于2016年10月动工新建移民小区。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宋义和老伴分得三间房;小区规划有超市、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老宋对未来满怀憧憬。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绕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土地。

资金难题尤为凸显。为此,专门组建山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80亿元筹措任务。同时,11个市都组建了市级扶贫开发投资公司,86个项目县都明确了县级项目实施主体,确保资金顺畅运行;在土地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退耕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并从土地整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以及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

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多数已搬迁,剩下的都是单靠自己搬不动的。

“为了避免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我省严格控制住房面积、严格控制搬迁成本、严格控制农户自筹资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省扶贫办移民处处长李武军说。

顺群众之愿走多元之路

易地搬迁,首先明确要搬谁,而且对象必须精准。

在寻找“贫困人”的过程中,我省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确定搬迁对象,开展数据核查比对,真正把应该搬迁的对象纳入规划范围内,把不符合搬迁条件的退出。

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操作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办法和认定程序。吕梁市在解决搬迁对象确定难的问题上,探索出了“五看”标准:一看住房是否安全,二看过节是否在家,三看耕地是否撂荒,四看用电记录,五看父母搬迁后是否需要随迁。

“吃水难、路不好、信息闭塞……这就是老家。”乡宁县西交口乡南塔村闫怀龙想到过去的穷,脸上仍然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出门走几分钟的水泥路,就能到209国道上的公交站,生活十分便利!”老闫笑得很灿烂。

乡宁县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尊重群众意愿结合起来,一次规范、分步实施。去年采用建中心村搬迁、跨村委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化搬迁、自主搬迁五种模式,集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61户、2047人。

搬到哪里去?我省统筹考虑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根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收入结构,因户制定搬迁安置方案,逐步探索出“行政村就近集中、新建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依托乡村旅游、依托现有配套设施、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安置”的“6+1”安置模式。

得益于壶关县实行的多元搬迁模式,集店乡岭东新村村民赵卫兵终于“搬”出了大山。

提起移民现在生活的变化,赵卫兵用了“翻天覆地”这个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住上又宽敞又亮堂的楼房。”赵卫兵说,跟原来在山里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自来水、卫生所、超市,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针对老年人、五保对象等特困群体,我省积极探索不同方式妥善安置。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低保+医保+养老”就近建设养老中心安置;年老体弱、建房筹资困难的,采取在安置小区配建公租房的方式安置。

扶产业之基筑脱贫之路

从岢岚县城出发,沿209国道行进约20公里,一排排蔬菜大棚映入记者眼帘。在大棚中间,点缀着整齐划一的砖瓦房,这就是岢岚县宋家沟乡宋家沟移民新村。

“我们家发展产业只出了7万元,全部是政府帮着联系的贷款,没有利息!”村民孙巧萍对记者说,迁到宋家沟移民新村后,家里种大棚菜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是原来种坡耕地收入的好几倍!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省坚持把“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作为搬迁工作重点,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搬迁与脱贫同步考虑、统筹规划。平顺县神龙湾村依托旅游资源,引进欧亚集团投资10亿元开发乡村旅游,建设农家旅社110户,带动70多个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搬迁即脱贫。

在五寨县怡园小区,卜喜堂一家分得98平方米住房。在城里安了家,生活靠什么呢?一开始,老卜心里一直没底。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在小区当门卫,老伴做清洁工,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搬出来,换个活法。搬出去怎么活?这几乎是每一个移民户首要考虑的问题。

为消除广大移民户的后顾之忧,促进搬迁群众就业脱贫,是我省后续扶持的又一着力点。主要举措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协调沟通,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进城镇安置的搬迁户,优先提供政府公益性岗位;依托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安排护林员岗位就业;组织开展精准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从全省各地的实践成效来看,利用资源资产资金带动群众增收也是“能致富”的一条有效路径。比如,搞好宅基地腾退复垦,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对迁出区的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等形式增加搬迁农民收入。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易地扶贫搬迁,决不是一搬了之。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动力,也是稳得住的依托。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是“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一条“硬杠杆”!

本报记者 赵建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
下一篇: 乡村风情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