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小岭梅氏的古往今来

发布时间:2017-12-26 11:52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宋元明清  阅读量:13177   

小岭梅氏的古往今来

张有根

在宣纸之乡小岭,以曹氏为故家大族。根据《小岭曹氏宗谱》中记载,在小岭曹氏于宋末元初到达小岭之前就有多姓人士在此居住,并对小岭进行开发。在曹氏到达小岭之后,又有一些姓氏来到小岭,与小岭曹氏一起和睦相处,为小岭宣纸事业的发展共同做出贡献。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本文专就梅氏的一支在小岭的发展做出初步研究,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迁小岭梅氏远祖略述

要说明小岭梅氏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从小岭梅氏的远祖和梅姓一支迁居小岭的原因说起。

(一)小岭梅氏的远祖和繁衍分布

查有关材料,我们得知,小岭谢母坑梅氏是北宋一代诗宗梅尧臣的嫡系后裔,追根溯源,其始祖为商朝诸侯梅伯。

据《文峰梅氏旧谱序》“按:梅本子姓,系出殷汤,纣时曰梅伯者,以谏被废。周武王封伯孙於汝南为忠侯。遂以梅为氏。此梅氏所系始也。”根据一些其他可以看到的材料分析,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梅氏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因故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早期的梅氏主要是活跃于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换言之,后来各地的梅姓人家,大多是从这里逐渐分支出去的。所以散布到全国各地的梅氏家族都自称为“汝南世家”。

明朝初期,梅氏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氏避居云南。清代以后,梅氏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更有侨居海外者。

如今,梅氏在全国均有分布,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六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梅氏人口的74%。

梅氏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中国姓氏排行第136位的姓氏,人口约160万,占全国人口的的0.1%。

(二)小岭梅氏的直系祖先为宣城文峰山口梅氏

据2000年新编之《梅氏宗谱》中“宛溪公谱系首页图”记载:“之慨 ,居吴兴。(子)远,五代时为宣城掾,因家焉,乃宣城梅氏始祖。”“大庾公谱系首页图”记载了一块墓碑出土的情况,并引用了墓碑上的文字:“远公墓前土中所藏碑式,东南松儿岭塘坎界西北望水岗月埂界丈计二百一十六弓零二步‘宣掾梅公远墓’。按:公字维明,唐昭宗光化间由吴兴之宣城为掾,因筑居于州学之西。‘男:超、简、貌、章,孙:安、朝立。周显德五十一月吉旦’。墓在州学之西,碑藏土中者近千年,雍正二年甲辰八月锄地始见。”由上可知,宣城梅氏始祖为远公,生活于唐末至五代时期,因在当时宣城政府机构任职就从吴兴老家迁移,居住在宣城“州学之西”。从《梅氏宗谱》世系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梅尧臣是梅远公的第四代传人。而梅尧臣的第四代传人梅师太定居柏枧南庄,成为文峰山口梅氏的一世祖。对此,2000年修订《梅氏宗谱》这样描述:“至唐末,梅氏之慨公居吴兴,其子远公五代时任宣州掾,定居宣州城东。数代后至圣俞公(梅尧臣)时氏衍蕃已繁,宋淳熙间太七公始迁至柏枧南庄,即文峰山麓也,世称文峰山口梅氏。”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宋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在晚唐五代淫靡、浮艳的诗风主宰宋初诗坛的时候,他与欧阳修、尹洙等人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他继承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开创北宋新诗风的先驱。一代文宗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以及当时人民对他极为尊崇,“名满天下”。故《宋史》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盖少也”。

北宋以来,宣城梅氏人文蔚起,名家辈出。仅现存《梅氏家谱》和《宁国府志》、《宣城县志》等残史断籍记载:梅氏先后有进士29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48人(其中武举人7人);贡士84人;荐辟(朝廷特恩诏用)10人;获各类科举功名的,不下二千人;各级、各类府衙官吏160余人;正史、方志入传者就有27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著名文学家张其昀教授在《梅光迪先生家书集?序》中写道:“宣城梅氏是中国族姓中实为最光荣者之一。宣城梅氏所产人物有两种:一为文艺家,一为数学家。梅氏家风合文学与科学而为一,在吾国绝无仅有。”

二、小岭梅氏繁衍历程

(一)梅氏一支迁居小岭原因和时间

关于梅氏一支迁居小岭的原因,根据《梅氏宗谱》记载也很简单:“健中三子普福,以贸易至泾邑枫坑,遂居焉。”也就是说,梅氏先是从宣城县境首先迁居到距离现今梅村只有5华里之遥的枫坑从事商贸,枫坑在当时是贸易集散地,十分繁华。但初来乍到,梅氏并未有稳定居处,据梅氏后人介绍,普福公当时居住在今小岭上西山北部山坳之中,该地至今仍然称作“梅家坦上”,村口标志性植物是一株千年古银杏。《梅氏宗谱》也有“普福次子天贵,殁葬上西山梅家冲。娶程氏,殁合墓” 的记载。但毕竟西山和枫坑之间距离较远,后来见梅村之地(谢母坑)是为适合人居之地,于是梅姓人便一边在枫坑从事商贸,一边在梅村之地建造居所,最终随愿。

始迁小岭者,为健中第三子普福。据推测他大约生于清初顺治年间。小岭梅氏普福曾孙万忠迁居谢母坑,故又称谢母梅家。梅氏谱记载:柏庆“三子万忠,字玉先,慷慨好施、勤俭自力,迁居谢婆坑,享年八十有三,钦赐顶戴荣身。娶杨氏,殁合墓。生子二必行、必应,女一,适小岭曹文养。” 梅万忠为谢母坑梅氏始祖。

(二)小岭梅氏的繁衍

要厘清梅氏繁衍谱系,主要依据是《梅氏宗谱》。

1. 小岭《梅氏宗谱》介绍

笔者于2012年2月2日有幸在梅氏后人那里见到一部《梅氏宗谱》。该谱杉木薄板谱箱外测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56厘米,内装宣纸旧谱书共计25本,其中手抄本2本。其中印刷体大本谱16本,长36厘米、宽24厘米,印刷体小本谱3本,长小于26厘米、宽小于20厘米,另有手抄本6本。所有旧的宣纸谱书总厚度达到48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等更多方面的原因,《梅氏宗谱》有的封面损毁,有的封面粘贴的标签脱落,只有两本封面上有文字标题,没有封面或封面无文字的只能从第一页或有文字的页面大致推断。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基本完好。现将《梅氏宗谱》各本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卷:始迁山口第一世(集明子师太1—8世);

第二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4世);

第三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5世);

第四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6世);

第五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7世);

第六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8世);

第七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9世);

第八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20世);

第九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21世);

第十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卷十三,22世)明迪公郎余干县县丞文峰梅公墓表;

第十一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21、22、23、24、25世等);

第十二卷:《文峰梅氏宗谱》泰宗、贵宗(16—20世);

第十三卷:《文峰梅氏宗谱》传志铭(其中含有“行状”、“古庵梅公传”“梅母刘太安贞德传”等);

第十四卷:《文峰梅氏宗谱》宛溪公谱系首页图(之慨——)大庾公谱系首页图(远公碑记,康熙丙午修);

第十五卷:梅谱“新取行派歌”;

第十六卷:《文峰梅氏宗谱》像赞(汝南伯颐公、梅尧臣像等,有像有赞词)

第十七卷:富宗公系十七传(垂亨、垂耀、垂早、垂来);

第十八卷:祝文(手写本:“江南宁国府、泾邑北乡居住岸前都三图南隅六甲枫坑正社,清光绪十七年”);

第十九卷:神知簿(手抄本生死簿);

第二十卷:神知簿(手抄本生死簿:梅公讳万忠公朝奉);

第二十一卷:家谱(昌六、昌贵、昌国、昌银、昌前、昌信公);

第二十二卷:《梅氏许獬、许林两公支下世系》(水北园周村梅氏支谱);

第二十三卷:文峰梅氏重修谱序;

第二十四卷:叙(印刷本)、梅氏谱序;

卷尾:收执字号。12本谱书的收执情况,大多为小岭(枫坑)、谢母坑梅氏传人。

在《梅氏宗谱》中,还拜读到一些名人序言,如明万历二十九年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嗣孙守峻撰《重修本家族谱序》;康熙五年丙午仲冬郢龚鲲作《梅氏宗谱序》;康熙丙午仲冬嗣孙瞿山清百述《续修宗谱序》;宛溪守德撰《文峰梅氏旧谱序》;乾隆癸酉知泾县事李峰撰《叙》;乾隆癸巳翰林院编修赵青藜撰《梅氏谱序》;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作《文峰梅氏重修宗谱序》。此外,还有2000年谢母坑嗣孙勇编《续修支谱序》等。

(三)梅姓世系考

1世: 梅普福;

2世:梅天昇(兄弟三人)

3世:梅柏庆(兄弟三人)

4世:梅万忠(谢母坑一世祖。兄弟四人。公字玉先,慷慨好施、勤俭自力,迁居谢婆坑——即谢母坑,枫坑进口千米余,右边山坳。享年83岁,钦赐顶戴荣身)

5世:梅必行(兄弟二人)

6世:梅良德(兄弟四人)

7世:梅世斗(兄弟五人)

8世:梅许然(许字辈。六人:许獬、许岭、许探、许然、许状、许海。獬迁水北园周村)

9世:梅昌信(昌字辈),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兄弟三人:昌章、昌延、昌信)。卒于民国五年。

10世:梅垂来(垂字辈),生于光绪八年,卒于民国十八年。

11世:梅立魁(字炳魁)(立。启用新的辈分)(1890—1943年)

12世:梅学明(学字辈)兄弟三人:学寿、钟照、学明)。领养外甥女秋娣为嗣。

13世:梅秋娣(明字辈)(养女,1952年生)、立子继发(1948年生。入赘承祧)。生一子名军。

14世:梅 军(伦字辈),又名伦竞、伦军、伦金(1975年6月生)妻曹氏爱云,生一子名怡然。

15世:梅怡然(育字辈)(2002年8月生)

三、小岭梅氏家声美行

王世贞赠梅鼎祚诗赞:“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这句话用来赞扬谢母梅氏也很恰当,因为小岭梅氏的家声美行也是远近闻名的。

(一)重视教育

梅氏在小岭虽然是小姓,但十分重视教育。这里摭举几例就足以说明:

一是兴办学校。历史上梅姓人历来将梅姓支祠作为学校的所在地,往往将支祠建设与学校建设合于一体。梅氏支祠坐落在谢母坑梅氏村口,依山而建,坐东朝西,溪水从门前的石板桥下潺潺而流。砖瓦结构、三间两进,前面一进内测长10.4米、进深9.54米,后墙高4米,屋脊约6米,面墙特别升高到约5.70米以上,屋中有天井一孔,四水到堂。大门高度206厘米,宽96.5厘米,门槛21厘米,后进长度与前进相同,进深仅5.20米。后进主要供放祖宗牌位。前进除了祭祀活动、族人议事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学堂,供本族以及邻近村庄儿童发蒙读书,使一代又一代梅姓子弟受到很好的教育,使得文人武士代出,后面笔者将要列出的梅姓名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重视族人强身健体。“梅家个个会武功,裁缝师傅搬石垛”。这是人们对梅氏的一个方面的评价。在双岭坑口双岭桥头曹廷柱裔孙曹美洲院中,有一方大理石,长36厘米、宽25厘米、高71厘米。据说有360斤。这块梅氏练功石—石垛子如何到了曹氏家中?一问才知道是曹美洲妻子梅露琴(乐琴)从娘家带来的。据说梅氏崇文尚武,梅氏壮男时常习武、强身保家,梅露琴的祖上有位名叫“海门”的人身体灵活、武功高强,参与清朝武状元“高考”,成绩突出。比赛骑马时,因家中只有骡子、没有马匹,平时很少练习马术,因而从马背跌落,他居然手拽马尾,飞身回到马背上。主考官问他“马从何来”,他顾及面子,说是自家的。主考官认为他自家有马,时常玩耍,惊险马技不足为奇,遂未入选武状元。就是这位差一点儿考取了武状元的人,用一块麻布手巾缴获了“长毛”18根“苗子(红缨枪)” 。在梅村梅军院中发现了同样一方石垛子,据说与曹美洲家那块原是一对儿。这又是什么原因?梅军的祖上梅昌信是裁缝,平时斯斯文文的,看不出什么功夫,那天在族人梅立柱家里做活计,见东家玩弄石垛子,随口夸奖了几句,谁知东家一时高兴,就说:“这石垛子有一对儿,你若喜欢,就端一个回家,算我送你的。”东家也许估计裁缝师傅搬不起这块石垛子,谁知裁缝师傅一听,就起身称谢,并说让我试试,提起石垛子,一口气提到了几十米远的家门口。东家也是豪爽君子,说话算数。从此,“梅家个个会武功,裁缝师傅搬石垛”佳话传开了。

三是重视村庄建设。小岭梅氏虽然不大,但是历代以来,凡到过梅村的人都感觉到该村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前有从许湾和小岭头山洼的溪水河流,后有梅村山后的潺潺溪水,经年不歇地流淌,还有建在山涧水源头的水井,以及用大小不一礡砌而成的石阶路等,更不要说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青砖黛瓦,屋后山上的杉木和修竹了,使人一到该村庄,就有一种清新清爽之感,感到该村庄村民的素质和修养非比一般。

四是重视家训传承。坚持修宗谱是小岭梅氏的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和传统好像比起丁家桥镇其他姓氏,更显得执着、持久,因为,梅氏人口不多,但他们时时数典归宗,不忘根本,不忘祖宗。自清朝光绪年间至2010年的一百年间,小岭梅氏累次修谱、精心保管,尤其是最近一次(2010年)续修族谱,为“镇内首家”。所以当我们走到梅氏家族的人家中,哪家都能拿出家谱,向人们介绍起他们的祖先,甚至毫不掩饰地向人们介绍他们祖先的美德和功绩。

五是注重工商传家。前面已经提到,梅氏迁居到小岭,主要是为工商贸易而来,可见,梅氏是个崇尚实业的家族,他们不慕虚名,踏踏实实劳作,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和家族的兴衰寄托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上,不冀图获得任何意外之名累。据口碑相传,梅氏除了直接从事商贸活动外,还从事宣纸原料的加工,成为小岭宣纸商家的配角。

六是人才辈出。梅氏自迁居到小岭后,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各方面人才都层出不穷。

梅普福,迁居小岭始祖,有相当的识见,敢于吃螃蟹,他率族人自宣城来此,从头经营,为梅氏在小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岭营生的梅氏中涌现出一批从事宣纸原料加工的高手,如:

梅维凡(1913—1997),调皮师,建国前,在乌溪关猫山曹康乐纸棚调皮、管棚。

梅芝加(1917.11.17 — 1994.10.02),检纸大师。1937年到小岭方家山纸棚学艺,出师后至1948年一直在方家山检纸;1974—1977乌溪宣纸厂检纸;1978—1980百岭坑宣纸厂检纸;1981—1982许湾宣纸厂检纸;1983—1985小岭宣纸厂检纸;1986—1989金竹坑宣纸厂检纸;1990—1994周家坑宣纸厂检纸。一生带出检纸徒弟50多人。是宣纸纸乡德艺双馨的剪纸大师。

梅元宝(1957年生,现55岁),1974年许湾宣纸厂学艺捞纸。1988年梅村宣纸厂 创办,梅元宝就在该厂担任生产科长,主管宣纸生产。就在建设槽桶的时候,他大胆提出了“一改二”的设想,就是把原来“四尺单槽”的长度扩大接近一倍,与之相配套的帘槽、纸帘、纸榨和垫盖帘以及榨板都相应地翻番或增加。当时建设的四个槽桶——两个四尺单槽、一个六尺单槽、一个八尺单槽,其中的八尺槽桶就是“一改二”的槽桶,试捞后表明完全有效。因“一改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以在随后的90年代这一方式几乎被所有同行业厂家采纳。梅元宝成为“一改二”的首创人。90年代初期,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宣纸之乡出现了一种动荡的景象,一方面“银根紧缩”导致许多厂家关门,一方面更多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宣纸厂家必须聘请技艺精湛的师傅言传身教带起一班徒弟。梅元宝因技艺精湛颇受业内人士青睐,他从出师开始就几乎不间断的带徒弟,有时甚至一次带徒弟多人。他在镇内许湾宣纸厂、李元宣纸厂、周家坑宣纸厂、梅村宣纸厂以及外乡茶村汪六吉宣纸厂、南容宣纸厂带出徒弟共计五十多人,熟悉他的行家都这么说:“你只要把燎草、檀皮交给了他,他就能为你造出宣纸来。后生跟在他身后三个月,就成了顶瓜瓜的捞纸师傅。他为人诚信、豪爽大方。”他先与人合作创办“联新”宣纸厂,继而独资兴办“元宝”书画纸厂。

现今梅村仍是以梅氏占主导地位的村庄,有20余户80多人 。梅氏在此人丁兴旺,历代皆有外迁者。根据《梅氏宗谱》记载:天贵长子福庆,迁居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寡妇桥。 柏庆次子字忠,字广泰,性仁厚,持家勤俭,迁居岸前都老鼠尾。 大中次子必五,秉性狷介,非义不取。迁居曹村坑。 必学次子良执,迁居宣杨都中郎口。 昌银子垂早迁居水北园周村。 尚有不少外迁者,谱中并未明注,但可根据殁葬地址推定外迁状况,梅氏族人介绍,泾县云岭的管岭、章渡的靠山、太原的上坊、园林牧场,黄村的九义、程家,江西的吉安等地方都有谢母坑外迁的梅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