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山水诗意——王瑞霖作品鉴赏

发布时间:2018-01-25 07:04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苏婉蓉  阅读量:13328   

【人物介绍】

王瑞霖,笔名:秋鸿。室名:清秋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现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1957年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祖籍河北顺平(完县)

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专修班,师承白庚延、霍春阳、擅长山水画、作品《苏醒》参加全区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并由内蒙美术馆收藏。

作品《铁铸阴山》获全国山水画大展优秀作品奖。并由主办单位收藏。

作品《塞北九月秋、秋雨朦朦》入选全国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奖。

二零零六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艺术杰出人才奖。

1995年到今有二十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展览中获奖,百余幅作品由各界人士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获奖作品有:

1994年,作品《落日九峰山》参加建国四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1995年,作品《春到塞北》参加95年中国体育大展获“佳作奖”;

1996年,作品《黄花沟风情》参加文化部,上海文化局联合举办的“伊翔杯”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1997年,作品《铁铸阴山》参加冶金工业部“宝钢杯”全国美术作品展,荣获大奖;

1999年,作品《铁铸阴山》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

作品《苏醒》获全区首届中国画展一等奖,作品由内蒙古美术馆收为馆藏作品;

作品《静静的山谷》,《塞北九月秋》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99澳门回归中国画大展”获双“优秀奖”

2000年,作品《塞北九月秋,沧源无涯》入选全国第十四次《新人新作展》;

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评选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2003年,作品《山魂》荣获全国税务系统首届美术作品展“金奖”

砚边随想——心境与个性

文/王瑞霖

心境平和,超然自得。中国画的“境界”是去名利欲,画到无求格自高。古代不少大师的精品都流露着一种“静气”,这就是境界。古人的山水画中总有一种隐逸气,如“临水弹琴”“山中间道”等,有的则用桃花源的和平宁静、田园牧歌的方式表现一种“归去”感,流露在笔墨之中总有一股“静气”,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用平和的心境观人观物,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被发现、不被常人关注的东西。心态不同,抱着不尽相同的心境,同一事物,同一般景致也有天壤之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因为心境的不同,自然万物在人眼中也变了形,变得情感化了,变得更符合人的标准。人的心境不同,可以影响到他眼中事物,自然不同的情境也会改变人的心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主观的心境与客观的自然二者总是难解难分的,夹在其中的绘画就不仅是客观的自然,“似是而非”,“似与不是之间”,而更多的则是画家情感与精神的产物。

太行山的雄壮可以激起庄严的敬畏,黄河长江的汹涌波涛可以引起人的无限之感,明月松泉的诗意可以引起人如梦幻的遐想。每个人的心灵诗意或神秘或宗教性地张开,也就会觉得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着一种真正超乎所有贪欲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将人提升到一个领域,闪现出境界的光华,此时会使人在微小的事物上发现庞大壮丽的弱小卑微在此消融,超越了所有数与量的尺度。大自然的雄壮河山,一草一木都折射出自然宇宙的博大,更能引起画家诗意性的情感,激起画家对山川万物的感悟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思想与精神得以升华。

在几十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我在九峰山考察,猛然被眼前出现的景致所吸引;早霞披露,映照着整个山头,可山壑涧却阴凉蒙暗。这时山头的光照像一团火,彼时心情的那种激动,那种瞬间的精神感受一下子使我把整个情绪都调动起来,使我产生如梦幻般的体验,难以抑制的情感爆发促使我绘制《铁铸阴山》这幅画。余下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极尽心智地追求和把握当时那一瞬间的感受:心灵与自然相契合,精神得以升腾,最后凝为一种形式语汇,给精神的幽魂得以归宿。

画家的独特心境终归是要行诸于某种图式,这种图式是画家精神的凝结,也正是有了一个适宜于表述自我的图式,画家也才可以尽情的浸淫期间,留下真实的精神印记。明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有道无艺,则物虽行于心,不行于手”。画家的情感是通过一笔一墨的倾心,逐渐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画家对某种图式的把握,同时亦是对于自我心境的把握,画家独特的形式风格都来源于他自身对于某个自然形式的直觉和感知能力。画家把握这种心境下的直觉形式,他人个性的才华也就自然地显露出来。创作是一个人个人化的能力,是不可教的,是艺术素质,是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写意就是创作“意”,就是对对象感受,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是对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关照,在强烈的对比中求和谐,线的节奏,墨的力度,墨色的韵味,墨与色的相破,渗透融混,流淌,面与空间的变幻,构成一种律动,大笔淋漓,不拘细节却意外的精到,绘制过程中随机的应变,情感与笔墨的交融,力求作品的“无复制性”。

艺术的再现,任何时候都不是复制的同义语,应该是画家对现实把握和思考的一种个性折射。当然,画家只有具备个性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表现,他的作品才有可能具有真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画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和比照,并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语言来宣说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以达到对世界本质把握的一种精神自由的实现,这是画家进行个性创作的内在动力,而尽快能和属于自己的观点进行沟通及对话,适应人们的各种审美欲望和需求,这是画家进行个性创作的外部动力。

从观察的欣赏角度看,观众从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到画家个性自身的丰富与复杂,而且还可以看到画家深层心灵的律动与延伸,并从这些个性作品中达到自我关照和现实平衡。然而有些绘画作品中的信息只是一种单调的刺激与重复,或者跟在别人后面的“鹦鹉学舌”,这时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拒绝与抑制,无法实现沟通与交流。所以具有独特个性的绘画作品往往以画家的感受,观念,意识,语言及风格等多方面的新鲜感而耀目于观众,因而也具有一种吸引力和生命力,而缺乏个性的绘画作品往往都因千篇一律,雷同化而黯然失色。

个性化的创作主体的真实感情应包括:主体个性作用下的感受,主体支配下的对生活特殊视角的观察,主体主宰下的对生活特殊本质的独特发现。个人润泽情感是别人没有体验的特殊情感,因此画家的真实感必须是主体独特个性和风格。

那么,画家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内部情感到外部符号的信息过程,并使自己的自我表现和对现实的表现达到一种最佳的重叠呢?这需要画家找到一种自己独特的、理想化的语言来实现这一过程。当然,任何艺术都需在对所表述的内容有准确的感觉和把握基础上需找出恰当的表现形式,发现自己,就是找到一种最佳的组合,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熟练驾驭自己的语言。所以寻找到恰当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准确的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创作个性和风格形式的重要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画家的创作受主体天赋、素质、修养、气质、阅历的制约,受主体的独特的思维心理与气质相对应的艺术语言特别敏感,因此他才会利用这种语言进行能动地精神创作和自由创造,才能痛快地,淋漓尽致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这是个性创作的关键......

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不需要注解和说明,它是一目了然的,似乎只需要用鼻子一闻便能感觉到。而对古典和现实,具象与抽象,东方与西方,我均不持偏颇态度,真正好的艺术是超越疆界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