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阿来:写作不要去迎合,不要陷入点击量的焦虑

发布时间:2018-02-01 18:22  来源:营口热线   编辑:笑笑  阅读量:7468   

是的,乡村是我的根子,乡村是很多中国人的根子,乡村也是整个中国的根子。因为土地和粮食在那里,很多人的生命起源也在那里。虽然今天人们正大规模迁移到城市,但土地与粮食依然在那里。——阿来

2月1日至11日,古巴圣卡洛斯城堡举办哈瓦那国际书展,中国有11位中国知名作家也将携其作品参加书展,阿来就是其中一位。

2018年,奔波忙碌的一年。除了挤时间写新书,他不断重走、重写、重印。

重走探险家之路 重写“敦煌”

今年,阿来有两本新作问世,一本是最新的随笔集。还有一本是最近正在写的一本新长篇小说,预计4月份就可以交给出版社了。

这次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爱弗·洛克。

1920年,洛克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先后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带生活了27年,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寻访活动,并探险到了传说中的神秘黄金王国"木里",深入到了贡嘎神山。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他吃惊的发现,随后世人知道了香格里拉。

阿来不只是宅在书斋中的作家,除了大量阅读,他通过不断行走积累素材和经验。

这两年,阿来无数次驱车前往四川西南边缘的木里县,这片被洛克称为:“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他不断追随洛克的脚步,重走探险之路。

除了洛克,他要写的人物牵扯到大量的外来探险家、考古学家,最有名的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获取显得贪婪。为了重走他们的考察之路,阿来带着摄影器材和资料,驱车去了敦煌、河西走廊、还去了新疆。去年走了两次,先从吐鲁番一直到伊犁,第二次又从武威到敦煌。

在敦煌的所见所闻,他一口气写了五篇随笔。阿来认为,对他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次前去还是没有做好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

阿来说,他这次写的文章,要把他所了解的这些“真相”都展现出来了。 “当我开始写的时候,调查就已经结束了,或者阅读相关资料也已经结束了,”

重印再版 杜绝“出书就意味着死亡”

阿来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一个题材紧扣另一个题材,比如,他在甘孜青海调查《格萨尔王》这本书的时候,就听到《瞻对》的故事。写完《格萨尔王》写了《瞻对》。在这个期间,他又有发现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又写了《自然三部曲》。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注意到很多个外国探险家,深入四川,主要目的就是研究植物,因为这些地方植物很丰富,很奇特。然后他就开始调查阅读。

阿来每年都出新书,另外,再版书也不断推出,出版社每年会把阿来过去比较有生命力的旧书再版。

“当然重要的还是新书吧,但是也不能让旧书死去。现在就是我们很多书写出来没人看旧书,慢慢就死去了。去年我看到有一个统计,说我们每年出版的种类很多。一年大概中国现在出版新书,网上的不算,就是纸质图书出版每年是20多万本。然后它有个统计说有30%一年卖一本,还有30%多一年卖五本以下。

等于很多书,出书就意味着死亡。你想如果一本书一年只卖五本的话,或者说卖一本的话。所以说图书市场上只有剩下不到30%的书在赚钱,在支撑这个图书出版业。反正我还是很高兴我的书,还在这20%多里头吧。在不断再版。

阿来说,这个数据给我们一个教训,每一本书你都得认真对待把它写好,不然的话,写出来就死去,自己也耗费很多精力,这件事情就变成了一件特别没有意义的事情。

写作为了点击率将会陷入“影响的焦虑”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守旧的人。但是那我还是担心就说,在外边推广自己的事情太多会分散自己在写作上面的精力。因为现在作协上面的事已经分散了很多精力。然后如果是再去,自己又去宣传上再花很多精力,我有点舍不得时间。

阿来觉得,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书籍去跟大家沟通。“因为世界很多很有名的作家,我也见过很多。其实大家坐在一起也聊不出个什么来,当然也需要一些交流,也有一点启发,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读他们的书。”

是否担心网络化的时代会对语言产生一些影响?

阿来说,他完全不担心。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经典就是每一个时代,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那一点东西,“现在是个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你总不能说你只有达到了什么样的一种语言能力的时候才允许人家表达,所以你不能担心整个语言问题。我们要站在整个社会构建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

为了写爆款文,大家开始关注阅读量、点击率数据。阿来说,“如今,很多作家在网上写作,为扩张自己的知名度,满足读者心理,有迎合读者口味的倾向。

用美好的东西让人发生转变,这是文化本意

成都商报:如何看待“文化”?

阿来:文化,过去的“文”最早意思是动物身上的纹路,我们加了个绞丝旁,形容那个斑纹很漂亮。为什么我们说艺术品的形式要好?写作,先要把语言弄好;绘画,先要把色彩线条弄好。“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一个人发生转变,用一种好的漂亮的东西去引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用漂亮的美好的东西让人发生转变,这是文化本身的意思。

*记者 陈谋*

*摄影 王勤*

*实习生 刘珂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