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文化

蒋勋:宋词追求的是“安分”

发布时间:2018-02-12 19:08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樊华  阅读量:19113   

蒋勋:宋词追求的是“安分”

超越喜悦和悲伤,是宋词追求的境界

文/蒋勋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就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跟珠帘非常类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昆虫随便跑进来,有一点像纱帐。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当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的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么用屏风,用屏、用帘、用纱来作为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我们的空间大概只有墙,可是墙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是隔,它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到日本,会发现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种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隔间可能。

纱跟帘绝对是非常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是隔断,可是它又通透。我刚才说隔着帘跟纱的光线是非常特殊的,所以“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天圆满的月亮,所以那个月光是透过纱跟他发生关系的,跟上一首词提到的那个“朱帘”,透过朱帘去看到燕子,其实都有一个视觉上很特殊迷离的效果。“梧桐夜雨”,一种夜晚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声音的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他把视觉的经验跟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诗的美学记忆,然后变成“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人,他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在孤独不眠的夜晚,他可以感受到某一种特殊的朦胧的月光,以及听觉上淅沥的雨声。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悦,就是某一个夜晚的月光被你看见了,你在失眠的夜晚,看到了户外的月光。其实我们刚才一直在谈,可能生命里面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形成另外一个超越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是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唐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就错过了,它好像只是描写一个人在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在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那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到宋代的时候他对蜡烛的感觉是不同的,“心长焰短”,大家知道蜡烛当中有一个烛心,这个烛心还很长的时候,可是火焰已经越来越短了,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所以“心长焰短”。张爱玲说她最喜欢这四个字,因为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个生命的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最后了,就是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

“向人垂泪”,当然这是在延续唐诗里面蜡炬流泪的意象。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介绍的晏殊的两首作品都很明显,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大家也知道从宗教上面来讲,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跟华丽,可是到宋代的罗汉,就变成了非常平民性的东西,比如说济公和尚这样的形象,他其实觉得修行原本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成为佛或菩萨的伟大。罗汉你不觉得他伟大,你觉得他亲切。你看到的十八罗汉、八百罗汉,他们都很可爱,他们都有一种夜市里面的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整个从宗教跟文学艺术都在往生活化走,往世俗的生活走,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回来安分做人反而变成了重点。

当一切的野心都向外征服完了以后,回来安分做人的愿望,成为他们真正追求的东西。

- 你可能感兴趣 -

蒋勋:宋词追求的是“安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