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企业

被动救灾不如主动避灾

发布时间:2017-06-10 10:34  来源:汇视网   编辑:白鸽  阅读量:17468   

李竟涵

玉米生产属于雨养农业,干旱是第一大限制因素,尤其是春季播种期少雨会造成减产。今年东北、华北旱情来袭,有的农民却能避免损失,原因是什么?举个例子,过去种玉米的辽宁省锦州市农民田宝刚,今年改成种香菜,不仅受干旱影响小,亩均效益更是从七八百元变成了六七千元,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他主动调整种植结构,选种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作物。

一场大旱,愈发凸显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坐水种”、膜下滴灌、覆膜保墒……不可否认,这些抗旱播种技术是有效的,但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只有找准“病根”施治,立足产业布局长远着眼,让不适宜种玉米的地区减少玉米种植,改种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生育期短的耐旱作物,下一次面对干旱时,农民才能不再无助。

近年来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连续几年出现春旱或夏伏旱的情况,严重影响当地玉米种植。而以辽西地区为例,这里虽然干旱,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因此,在去年调减200多万亩玉米的基础上,今年辽西地区又调减120多万亩玉米,调下来的面积改成了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和耐旱、生育期短的杂粮杂豆。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转型不只是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更需要种植观念的更新。换个角度,这次的旱灾也是在倒逼农民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尤其在玉米市场行情走弱的情况下,非适宜区种了多年的铁杆玉米也该换换了。“看天吃饭”不靠谱,优化结构主动避灾才能“处变不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