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报道 >互联

可燃冰主题的产业逻辑和横向对比

发布时间:2017-05-24 12:47  来源:汇视网   编辑:夏冰  阅读量:8696   

各类能源可能储量对比图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可燃冰开发时间表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世界主要国家可燃冰开发进程表

2017年5月18日于我国海域成功实现可燃冰试采

2013年3月,于某海槽可燃冰气田分离出天然气,日本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的国家,但六

天之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

2017年4月,于该海槽可燃冰气田进行第二次试采,第一口试采井累计产气3.5万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

●横向比较量子通信主题和可燃冰主题,我们认为有三个启示:1.从发展进程看,两者均属于早期阶段,在政策助推下,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差距;2.从市场空间看,两者下游终端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值得看好;3.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两者上游设备及服务商均会率先受益。

●通过复盘量子通信主题表现,我们认为,可燃冰主题的短期表现与重大革命性技术突破的事件性驱动逻辑相关,而中长期主题表现则取决于政策、技术及商业化程度等因素。在主题投资策略方面,从产业链受益逻辑出发,建议重点关注可燃冰产业链中配套机械设备、勘探开采等上游相关企业,尤其是具有较高深海技术和勘探开采能力的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厂商,重点标的包括中集集团、石化机械、海油工程、中海油服、杰瑞股份等。

⊙广发证券

5月18日,我国在自己的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从该事件的现实意义来看,我们认为,可燃冰试采获得突破使得产业化进程提速:一方面,这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另一方面,可燃冰试采的突破为实现其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至99.9%,燃烧污染相比煤、石油、天然气均较小,且储量丰富,因此,被各国视为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替代能源。

从我国可燃冰储量上看,开采空间巨大。这次首次试采的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据估计,我国可燃冰的总资源约是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量总和的两倍,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但目前阶段限于技术不成熟,可燃冰大规模开采的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可燃冰的高甲烷含量,开采引发的温室效应会带来环境问题;二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可燃冰在开采后会导致大量气体溢出,进而产生海底崩塌、滑坡等问题。

因此,伴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可燃冰产业从试采到商用化应用进程也将相应加快,本次试采成功给未来大规模商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从2011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新的国家水合物计划,该计划共分两个阶段:1.2011年至2020年,通过勘查与评价,锁定富集区域,实现能够适应工业化开发规模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2.2021年至2030年,利用海上开采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实施水合物商业化开采。此次成功试采后,下一步重点是研究如何解决本次试验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在之后3年至5年内开展第二次试采。

从主题投资横向比较来看,量子通信主题和可燃冰主题同属中长期产业创新类投资主题,两者所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阶段具有可比性。以量子通信为例,我们试图探寻可燃冰产业的中长期逻辑演绎,两大产业在技术革新、市场空间、商业化程度及产业链受益逻辑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1.从发展进程看,两者均属于早期阶段,在政策助推下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一定差距。

从政策驱动来看,两者都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均属于“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推进可燃冰资源勘查与商业试采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而量子通信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从技术创新看,我国在这两个领域均领先于全球实现重大突破,但短期而言,仍不存在大规模产业化条件。可燃冰领域,此次可燃冰试采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核心技术完成了重大突破,但钻井安全及地层防漏失、长期开采防砂、稳产等问题仍有待解决。量子通信领域,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用于量子通信研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为我国建立覆盖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目前我国也需面对单个光量子制备和探测这两个主要技术难题。

从商业化进程看,两者均距离规模化商用存在一定差距。按照我国可燃冰的开发时间表,预计2020年前后,可燃冰完成勘探调研和技术准备,2030年前后完成海上商业化试采。而按中科院量子通信科学实验的初步规划,量子通信预计2030年前后建成全球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通用量子计算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2.从市场空间看,两者下游终端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值得看好。从可燃冰看,其资源量巨大,能源应用需求宽泛。一方面,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世界27%面积陆地区域和90%面积海洋区域具备可燃冰形成条件,总资源量约达到210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2倍;另一方面,作为目前已知储量最大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可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改变,其下游终端需求包括交通、冶金、电力、轻工等行业,其中包括内燃机、汽车、炼钢、热处理、印染、纺织等诸多领域。

从量子通信看,其作为通信安全的关键技术,具备替代传统通信的潜力,市场应用前景巨大。据中投顾问统计,基于信息安全性需求和技术发展速度,未来3至5年内量子通信的三大应用市场,即专网领域、公众网领域以及云安全的规模有望分别达到35亿元至45亿元、50亿元至60亿元以及20亿元至30亿元。短期来看,量子通信的整体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至130亿元左右。长期来看,在未来5至10年内,随着量子通信渗透率的提升,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

3.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两者上游设备及服务商均将率先受益。在新兴产业技术革新及产业发展的前期,往往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先行,因此,按照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上游设备端将率先受益。具体包括:1.量子通信产业链中元器件、通讯设备、网络建设等上游相关企业;2.可燃冰产业链中的配套机械设备、勘探开采等上游相关企业,其中,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厂商受益程度最高。可燃冰气藏必须通过钻探,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具有较高深海技术和勘探开采能力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从技术革新及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横向比较看,量子通信与可燃冰产业存在一定相似性。以量子通信主题指数表现为鉴,我们试图探寻可燃冰产业各阶段的主题演绎逻辑。

从短期市场表现来看,量子通信指数共经历了三轮阶段性上涨,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于量子通信相关技术研发实现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我们认为,量子通信三次技术突破均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力,且对量子通信商用化进程产生了实质性推动作用,从中可以看出量子通信主题的短期受益逻辑主要体现为重大革命性技术突破的事件性驱动逻辑。

长期来看,量子通信技术市场应用空间广阔,产业内受益公司的市场表现取决于政策、技术及商业化程度等因素。我们认为,在量子通信产业化推广的进程中,政策、技术及商业化程度等基本面要素是构成量子通信主题中长期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综上所述,量子通信主题短期表现多与重大革命性技术突破的事件性驱动逻辑相关,而中长期主题的表现则取决于政策、技术及商业化程度等因素。我们认为,可燃冰产业和量子通信产业存在较多共性的基本面特征,两者在主题投资逻辑演绎的路径也存在相似之处。

在可燃冰主题投资策略方面,建议从产业链受益逻辑出发,重点关注配套机械设备、勘探开采等上游相关企业,尤其是具有较高深海技术和勘探开采能力的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厂商,重点标的包括中集集团、石化机械、海油工程、中海油服、杰瑞股份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