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关注 >快讯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发布时间:2017-05-20 14:46  来源:汇视网   编辑:文辉  阅读量:1799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练习网球上我们拿出这样的态度,似乎更有成效哦。

彩蛋

笔者在正手“双曲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碰撞盾(手臂与球拍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这一概念,如下图。

可能颠覆很多读者的赶脚,拍案而起反驳,难道这是让我们把手臂僵硬的去击球吗?先看看小编选的美国队长动图来解释的酱紫。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上季主要论证了“碰撞盾”现象的存在,因为在网络和书面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这一个概念。碰撞盾是根据击球情境在时刻变化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是相对静止,所以笔者当时是用变形金刚的一个动图来意会的,但很少有读者就这一问题深纠,下面结合本季内容来解释下。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那么碰撞盾的结构是如何变形的呢?

变形金刚

碰撞盾的三维立体结构可以说在手臂完成超越器械一刻,就随着身体的转动不断的进行细微、或大或小的变形(保持结构相对稳定)。本文主要将时间聚焦在碰撞前后很短暂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一核心问题。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三角恋之情

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碰撞盾结构的三个关键角度,这三个角度在击球过程中,都演绎着或大或小的变形,是动态的变量,也是对应千变万化的击球点之殇的另一解读视角。

? 上臂与躯干的夹角;

? 上臂与前臂的夹角;

? 前臂与拍体轴线的夹角。

相对固定的一个角

前臂与拍体轴心线的夹角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曲结构中的一个弯曲,在碰撞过程中,这一角度相对其他两个角来说变化不是特明显,碰撞后还会保持很短暂的时间,见下图。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再换一个角度验证下,海宁在球拍与球碰撞后,前臂与球拍轴线的角度还是保留了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解释那句老生常谈的谏言:“向前推送3到5个球”,其实球拍已经与球分离了,若有意识在碰撞后做“推送”动作,一点意义也没有,完全是徒劳。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击球点才是关键点

从上旋与平击球的思路出发看碰撞盾的结构或许理解更容易一些,就是从拍头向上与向前分速度方向(理论上应该是三维的)来分析碰撞盾的变形情况。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 击球点的高低:击球点越高,上臂与躯干的夹角打开就要相对大些,看下费德勒的高点击球。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当击球点相对较低时这一角度就要保守些。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 身体与击球点的左右关系:击球点离身体越远,上臂与躯干夹角打开的同时,上臂与前臂的夹角也要相应的变大;反之击球点近时,上臂与前臂的角度自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看下动图来体会一下远点击球时,碰撞盾主体结构变得“苗条”与“修长”了一些,尤其在被动接发球时,这一结构现象更是常见。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 击球点与身体前后关系:这一关系下的碰撞盾结构相对要复杂些,因为这一变量常常与先后、左后变量在三维视角下更好解释,可先从克耶高斯在击球点靠后与较低时的碰撞盾结构形态来简单理解下。

技术|正手碰撞盾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队长?

小结:在击球过程中,握拍方式、回球目标、身体与击球点的三维(上下、前后、左右)关系等因素与碰撞的主体结构样态密切相关,此外极化动量(撞击点偏离球拍轴心越大,球拍的偏转力矩越大)也是影响碰撞盾变形的一个因素。

相关技术文章

技术|网球练习方法是把双刃剑?

技术|如何才能把网球打得“稳”

技术|“摩擦”产生上旋球?偏心碰撞力学说“NO”

技术|“包裹”住球的另一扇窗

技术|告别无效体力练习 看费德勒与Kovacs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美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