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关注 >快讯

哲学诗人-泰戈尔

发布时间:2017-08-21 16:12  来源:搜狐   编辑:白鸽  阅读量:5631   

原标题:哲学诗人-泰戈尔

哲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梁思成、张歆海、林长民、恩厚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合影。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华,其中鲁迅,胡适,梁思成等都与之有过合影。而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二十世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在来北京之前,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一生写了50部以上的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8种戏剧,2000余首歌曲,还有许多政论文章。他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了1500幅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主要作品诗集 《故事诗集》(1900) 《吉檀迦利》(1910) 《新月集》 (1913) 《飞鸟集》(1916) 《流萤集》(1928) 《园丁集》(1913) 《边缘集》(1938) 《生辰集》(1941)散文 《死亡的贸易》(1881) 《中国的谈话》(1924) 《俄罗斯书简》(1931)小说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 《素芭》(1893) 《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 《摩诃摩耶》(1892) 《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 《戈拉》(1910) 《家庭与世界》(1916) 《两姐妹》(1932)剧作 《顽固堡垒》(1911) 《摩克多塔拉》(1925) 《人红夹竹桃》(1926)在泰戈尔众多著作里,我还是最喜欢《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

印度地接社: 印度莲花旅游 - Indai lotus travel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