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电影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发布时间:2017-08-25 12:55  来源:搜狐   编辑:叶知秋  阅读量:7159   

文|墨玉

敬告:本文有剧透,但本片不惧剧透

和其他几部89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月光男孩》、《爱乐之城》等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绝对的“美国式文艺片”。

称之为“美国式文艺片”的原因除了此部影片在放映之初只在美国的一条艺术院线ARC LIGHT上映以外,更本质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本身,是关于一个人的精神创伤修复,而故事背后,折射的是美国中产背后暴露的各种弊病。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海边的曼彻斯特》既没有《爱乐之城》那样戏剧性,也没有《月光男孩》那样立意不凡,自然也没有像一些欧洲文艺片那样探索人性,它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胜在讲述故事的手法即叙事。

所谓叙事,并非停留在故事或者情节层面,更关注如何讲述,而非讲述什么。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策略,同样的事件可能被叙述成不同的故事。

最简单的说,倘若我们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情节,那么这个故事应该是:李在喝醉酒的夜晚失手把房屋烧毁,子女被烧死,妻子同他离婚。李伤心离开,到波士顿做修理工。李的哥哥去世,李回到曼彻斯特处理后事,最终放弃成为侄子的监护人,将侄子交由邻居好友收养。

而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这样处理,导演从开始就给大家设置了一个谜题,而每一处故事情节都按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向下推进: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去,而李又该如何处理当下的事情?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导演采用顺叙和插叙过去的方式,如剥洋葱般一层层将谜底揭晓。

首先向呈现了一个脾气不好(与房主争执)、动辄打架(酒吧里醉酒打人)的男主形象,之后在男主处理哥哥后事的过程中,插入叙述往事,让我们了解到男主哥哥去世的前因后果,并在故事半程(第一个高潮情节)男主第一反应拒绝成为侄子监护人时,揭开男主“致命”的过去——男主曾因自己的过失害死自己的子女,无法原谅自己的他曾在警局想要拔枪自杀。

当我们得知是什么导致了如今的李和开头同侄子玩乐、妻子嬉笑那样判若两人后,导演将我们的注意力引至李该如何进行心理修复的问题上(通过与侄子相处的方式侧面呈现)。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除了会泡妞这点,侄子帕特里克和李的性格很像。或许是早就习惯了爸爸罕见的疾病,帕特里克在父亲去世后,似乎没有太多悲伤,至少没有太多外露。

他依然会叫朋友来家里谈论星际迷航,依然会和乐队排练,依然会想着如何和姑娘上床,直到,一场突发的心悸,让帕特里克的情绪完全爆发,他的慌张、不安与局促,除了是担心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疾病外,或许更是因为压抑心中太久的难受如洪水冲破心闸那样得以释放。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实际上,之前帕特里克对冰球教练说“我希望借此分散注意力”、在太平间只远远看了父亲一眼就走等细节,已经暴露了帕特里克内心的悲伤,毕竟,他还只是16岁的孩子。

帕特里克从殡仪馆出来和叔叔李嘲讽殡仪馆招待过于严肃的那段对话,或许不过是小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一种强装坚强,后面那段他不想让父亲一直躺在冰柜里才是他真正的情感表达。

李也一样,从头至尾,李没有一次露出过笑容,他的眼神,也唯有在遇见前妻时有所悸动。面对前妻的自责与大哭,李不知所云,只能再一次到酒馆买醉、与人对打。

李本不是不善言辞之人,与侄子、妻儿以及朋友的相处,处处显得是个大男孩的感觉,却在那一晚后,他不知道如何开口。

亲人离世,本就是打击,更何况是因为自己害死的至亲儿女。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卡西·阿弗莱克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取奥斯卡最佳男主一半归功于他出色的把控力,另一半则归功于剧本中出色的人物设置。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故事为人物服务的影片,所有的事情围绕着男主人公李展开,与他产生关系的人构筑了事件的发展,但最终的结局,仍然由男主人公李来决定。

李靠着沙发睡着的时候,两个女儿出现在身边问他“为什么往我们身上放火”,这是李的心魔,心魔不散,又怎么可能再有勇气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

所以,当侄子帕特里克表示李可以留下的时候,那句回应“I can’t beat it(我无法承受)”,可以想见人物的内心究竟在经历如何的挣扎。

粗鲁的脏话、焦躁的脾气、糟糕的交际,这些都是内心情绪的外化表现,李这个人物,压抑了太久,除了挥拳打人与击碎玻璃,可能真的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释放。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从大屏幕上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比从电脑上看更容易被带动情绪。整个人沉浸其中,与主人公同呼吸,似乎感受得到他面无表情下的无言之痛。

第一次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是死亡与悲伤,亲人离世带来的打击与阴影在心中消散不去;第二次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是孤独与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无常,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安排;第三次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是救赎与成长,尽管李最终没有留下,但他终还是决定要换一个两间屋子的房子,这似乎也意味着李的心房正在打开。

开篇,李带着侄子和哥哥一起出海钓鱼,李问侄子,假如帕特里克只能带一个人去到一个岛上,他会选择自己还是爸爸。

那个问题似乎成为了之后故事的美好言喻,结尾,李和帕特里克并肩坐在邮轮甲板上,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叔侄俩终将长大,而生活也终将继续。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最后,还想再絮叨几句关于去世这件事。虽然不知道为何导演会选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位于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是因为曼彻斯特给人的感觉比较潮湿、比较blue(忧郁),但导演对于李和帕特里克对待处理后事的情绪和状态处理上真的是异常之精准。

至亲去世,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时间难过,有一大堆琐碎而复杂的后事等着处理,像影片中那样谈论运送尸体要多花多少钱、要等几个月再葬等等这些看上去特别不应该探讨的问题,恰恰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不知道国外是怎样,至少国内,挑寿衣、选墓地、设灵堂、送殡仪馆火化、上山下葬等等,这一系列事情面前,主事儿的那位根本来不及擦眼泪,而每一笔都不算小的开销,自然是会每一笔都算清楚。

我也曾以为自己是不是太冷血,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候竟然没有落过一滴眼泪,直到一个月后处理好各种纠纷,才发现几乎每个夜晚都会睁眼难眠,就和影片中的李一样。

当工作充斥了生活,很久过后发现,除了会偶尔想念,日子仍要一天天过下去。

说句亘古不变的鸡汤,唯有生活得更好,才是一世的良药。

今日福利 | 斩获全球115个大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今日由全国艺联专线发行上映,“三号”为大家送上全国通兑券,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区猛烈留言。我们将会依据点赞量和走心程度来挑选10位朋友每人送出2枚兑换码。

在这世界的角落,请允许我独自伤悲

一条专栏 |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里,腐元素的受“追捧”“好评”的情况越来越多,好像让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购票 | 8月26日,迈克尔·曼七分钟经典枪战《盗火线》,余票不多,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