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访谈

专访周逸夫:《邪不压正》,是超1200个特效镜头的特效写实大片

发布时间:2018-08-02 06:34  来源:营口热线   编辑:如思  阅读量:10110   

特效,已经成为了基本上所有电影的标配。但是在国内,由于视效观念的相对落后,导致国内普遍对写实电影的视效处于一个认知“盲区”。

往往,由于自身认知的不足,所以对电影的成本产生一个误判。为此,《邪不压正》视效幕后揭秘,多多少少可以消除一些认识上的疑惑。

文 | 庞宏波

一个高挑、轻爽的年轻人,当你与他在马路上相遇,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参与多部顶级大片的视效总监。

然而,面前的这个28岁“年轻人”却是《邪不压正》的视效总监,也是数字王国的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影视剧视效业务负责人:周逸夫。尽管,《邪不压正》的口碑在上映首日就出现了完全的两极,但这部电影的精致、唯美却是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映第7天的时候,数字王国安排了一场媒体分享会。在关于电影种种讨论基本落定后,重新将目光拉回到电影本体。此时,无论《邪不压正》的评分是7分也好8分也罢,票房是4亿也好14亿也罢,电影的命运轨迹基本上看出了清晰的“跑道“,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再去改变些什么。

再看一次《邪不压正》,带着的是聚焦更多细节的一次冷静寻找。然而除了几处较为明显的“特效加成“,你很难找到太多视效的痕迹。但是,这部电影中有超过1200个特效镜头,这大大超出了外界的认知范畴。

即便是好莱坞的顶级视效大片,它的特效镜头也只是2000个到2500个。而作为一部写实国产片,却有1200个特效镜头。这些镜头“隐藏”在哪?它的存在是否具有绝对的必要性?

了解了这些,多多少少对写实电影成本陡升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刨除演员成本、置景成本,后期视效成本也成为了许多电影一笔不菲的开支。

“回到1937”,《邪不压正》后期里也是姜文的“偏执”

《邪不压正》和绝大多数特效大片不同的是,视效团队的选择基本上在电影全部拍摄完成之后才开始选。

往往,特效大片的后期团队要求要在前期就介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全面的素材。而更有甚者,会采用Pre-viz视觉预览。但,《邪不压正》统统没有。

片方基本上在拍摄全部完成以后,才邀请了多个工作室进行镜头测试。其中,数字王国成为了最后的选择者之一,并被委托制作了其中476个镜头,也是几家最多的。

数字王国镜头测试,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姜文要求他们做李天然从钟楼出来上车的镜头。这个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是特效的特效镜头。

前期拍摄团队,就按照2000年代的钟楼拍摄,特效的任务是让他“回到1937”。周逸夫回忆说:“姜文导演希望这个钟楼是特别古老的,有一些破损,但不是破败”。最终,在提供给他们大量参考照片后,数字王国最终通过了“测试”。

而测试里,被要求的“回到1937“成为了数字王国之后的工作中心,这也是《邪不压正》整个后期的中心。

历时5个月,因为工期被压缩,数字王国在北京团队的基础上从印度临时抽调,组成了一个150人的团队。其中,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团队的重点都放在了“考古”上。

依据历史上1937年北平城的各种资料和照片,复原每一条街道的长度、每一座城楼的高度,甚至每一种植被的位置都要极度精确。对《邪不压正》了解的朋友,都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姜文在这部电影里,集编剧、导演、剪接于一身。

这意味着,从写到拍再到剪,姜文全程高度参与。当把“姜文的把控度是不是很高”的问题抛给周逸夫时,周逸夫嘴角轻轻上扬,蹦出的两个“很高”充分说明一切。

而如何在细节上呈现呢?除了在物料前期宣传中,李天然在金门大桥跑步时,正处于施工状态的金门大桥对应历史外,姜文对一个钟楼和鼓楼在远景中的高度差异的捕捉也让周逸夫印象十分深刻。

一个远景镜头里,钟楼和鼓楼基本上等高。但姜文一眼就揪出,询问钟楼的高度?数字王国给出的数据参考是:钟楼40多米,鼓楼30多米。而现实中相差的10米,为何在镜头里等高?

此外,电影中屋顶上承载着很重要的叙事载体。虽然绝大多数影迷可以猜出,后期视效对屋顶的远景进行了特殊处理,但在细节上并不懂后期的“痛苦”。1937年的北平,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还有N加种变种。而且,东城区时当时的富人区,屋顶比较干净整洁,东边的城外相对要破旧,在高度上也完全不是同等水平。

所以,除了每一片瓦单独做模型外,瓦的材质还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这其实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要求,而是一种艺术的加工。

据周逸夫介绍,数字王国每周五或者周六要去导演工作室,进行一周的汇报总结,然后根据导演的反馈进行调整。虽然,数字王国在一万多张照片里尽可能还原1937年的北平,但因为绝大多数都是黑白照片,对于纹理、颜色很难有直观把握。而导演,恰好对于“度”的把控达到了一个偏执的程度,所以双方在磨合上处于一个长期的拉锯战。

超1200个特效镜头,现实题材影片特效体现在哪?

其实476个镜头并不算让人太惊讶,毕竟即便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甚至综艺,都需要特效镜头的辅助。但周逸夫给出的答案是,476个镜头仅是数字王国的制作部分,但《邪不压正》一共有5到6家特效公司共同制作,所以全片在他印象里有1200-1300个特效镜头。

如果是这个数字,《邪不压正》的特效部分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除了真实还原1937的北平,在细节上的修复外,在几个大的场景里,也需要靠大量的特效完成。

例如,李天然多次在屋顶上骑车,但由于演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相应的特技训练,所以在斜度较高的北方外屋顶上骑着较老款式的自行车危险系数过高。所以,演员穿着正常的运动鞋,骑着特技山地车完成拍摄。然后数字王国,将其替换成符合故事背景的皮鞋、以及老自行车。

其中鞋的运动速度极快,视觉上几乎只留下残影,对跟踪技术的要求格外高。即便是在这样的运动速度下,如果你截取成片中的一张静帧仔细观察,仍能看到皮鞋上大量的尘土和划痕。

此外,给整个后期团队带来最大难度的是刚开场,朱潜龙杀师的片段。由于摄像机距离等待制作的CG火焰十分近再加上人物砸坏汽油罐子的动作速度极端之快,为动力学解算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这给当时火焰后期制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终,特效师将火焰解算分为4-5个区域进行单独模拟、单独渲染,从而分摊模拟的精度,以满足近距离写实镜头的需求。至于动力解算,特效师首先尝试了多种方法制作解算火焰需要的发射器,并借助Particle模拟,随后换成真实解算破碎模拟发射器,效果仍未达到理想水准,最后使用Flip液体模拟真实的汽油动态,才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另外,在材质方面经历了多方尝试,在Houdini中运用了自定义的Shader,输出多套Temperature RGB层和热量层提供给合成,使合成有更多的手段调节效果增加细节。

所以,写实电影里的特效,往往要达到“实拍”的效果,它的制作难度并不亚于所谓的视效大片,这也往往是大众所忽略的关键因素。

为何写实影片成本高?高成本的特效目的是为了降成本

目前,国产片成本飙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许多影迷疑惑的是,明明演员阵容没有明显提升,视听体验没有明显升级,那电影的成本花到了哪里去呢?

从《邪不压正》的身上,我们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答案。后期视效成为了强化现实的辅助,它的复杂操作需要高昂的支出来支撑,而这些往往因为电影本身的叙事所忽略。

但视效,已经成为了许多写实电影的“标配”。在好莱坞,《消失的爱人》则体现的最为经典。在这部探讨婚姻、人性的电影里,技术上的突破成为了许多人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首部完全使用6K拍摄,也是首个以AdobePremiere Pro CC剪辑的6K电影。而它的视效,大多体现在布景灯光和还原年代搭建上,它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

这其实和《邪不压正》的核心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后期视效来尽可能还原真实性,不至于耗费大量成本去用物理还原。毕竟想达到相应的效果,《邪不压正》的成本至少将会翻番。

所以,重金聘请以数字王国为首的视效团队,虽然看似花费了一笔不小的支出来做看不见的“无用功”,但实际目的却是帮助偏方剩下了一大笔开支。

至少,绝大多数国内片方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 。例如,曹保平几年前那部极具文艺属性的《烈日灼心》,在“雨夜追凶”、“高楼枪战”、“除夕焰火”、“闹市追车”、“水下开枪”等多个剧情段落都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效,全片一共387个特效镜头。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看似写实的悬疑片,采用了较为先进的pre-viz视觉预览,帮助电影在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上提出参考性意见。

由于国内,视效观念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上到片方下到观众,都对视效观念有一个明显的错位。但随着更多的写实电影幕后特效被揭秘,对于提升国产片的视听体验或许也会带来不小的帮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