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视觉新闻资讯
你所在的位置:汇视网 > 影视 >访谈

面塑手艺人指尖上的中国“年味儿”

发布时间:2019-02-24 10:50  来源:中新网   编辑:肖鸥  阅读量:11234   

(新春见闻)面塑手艺人指尖上的中国“年味儿”

中新社呼和浩特2月18日电 题:面塑手艺人指尖上的中国“年味儿”

中新社记者 张玮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今天我就得把明天要用的‘枣山’‘面鱼儿’‘寿桃’都蒸出来。”18日,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的面塑手艺人薛孜女正在为元宵节祭祀供奉的面塑忙得不可开交。

在面塑手艺人心中,弥漫在元宵节里的中国“年味儿”就来自于他们指尖。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以双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民众都会捏制面塑。

“在我们这里,没捏‘面人儿’(即面塑)就不算过年。”薛孜女笑称,“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过年的面塑是重头戏,谁家的面塑做得多,做得精致,象征着来年大丰收。”

说话间,经过薛孜女捏、搓、揉、掀,又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栩栩如生的“龙”和“兔”便出现在眼前。

年过花甲的薛孜女说,她五六岁起跟着母亲学习面塑技艺,从最简单的“燕子”造型到复杂的“盘龙”“盘兔”,50多年来,制作面塑成为事业。“不为挣钱,为了别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如今,曾被视为“小玩意儿”的面塑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2018年,薛孜女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级面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春节期间制作的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薛孜女介绍着她的作品: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或“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史料记载,托克托县是粮油故道上游最早形成的口岸城镇,在清朝时期便是塞外闻名的“水旱码头”。到乾嘉之际,土默川纵横900余里田陌相望,农商两业日臻繁盛,大批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农民、商人、小手工业者纷纷来到这里种田、经商及传授手工技艺,而晋陕地区的捏面人手工技艺也被带到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克托县面塑技艺。到目前为止,经过大约300年的传承,托克托县地区面塑制品主要以节日面塑、祭祀面塑和人生仪礼面塑等形态流传。

如今,随着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面塑艺术品成为当地热销的旅游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方面表示,先人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尽其所能将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热词: